国际通讯社、信息源垄断与全球新闻秩序的形成

天,我们通过手机、电视、网页接收着“全球正在发生的事”。这些新闻看似来自世界各地,呈现的是一个多元而开放的世界图景。但若向源头追问:这些信息最初由谁采集?由谁决定“什么值得报道”?我们便会发现,新闻背后,隐藏着一个延续至今的结构性力量:以西方通讯社为核心的信息采集与分发体系。

电报、帝国与新闻源头的建立

19世纪中叶,随着电报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全球海底电缆网络的铺设,现代意义上的国际通讯社逐步建立,并迅速嵌入帝国扩张的传播体系之中。

1835年,法国的哈瓦斯社(Havas,法新社 AFP 的前身)在巴黎创立,最早实现跨境新闻采集;

1846年,美国的美联社(Associated Press)以报纸联盟的形式诞生,开启了新闻共享机制;

1851年,英国的路透社(Reuters)成立,并凭借电报技术在伦敦与欧洲大陆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信息传递系统。

这些机构不仅是当时报纸的供稿中心,更是帝国治理与国际秩序的信息基础设施。它们通过控制通讯线路、驻外记者网络与消息中转节点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第一手信息的编写者”。

三社协定:划分世界新闻殖民地

19世纪末,西方通讯社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公开、非国家化的合作机制——被后人称为“三社协定(Three Agency Agreement)”。
最初的三方包括:路透社(英国)、哈瓦斯社(法国)、沃尔夫社(德国),后期美联社逐步取代了沃尔夫社在国际传播中的地位。

这一协定旨在避免竞争,稳定供稿市场,其核心安排包括:

  • 区域划分:将世界划为若干新闻采集专属区域;
  • 信息交换:各自在所属区域采集到的重大新闻,可供他社共享;
  • 互不干涉:各方承诺不越界开展新闻业务。

至19世纪末,这一机制演变为全球新闻供应的结构性安排:

  • 路透社覆盖英国本土及其殖民地;
  • 哈瓦斯社负责法国与法语文化圈;
  • 美联社专注于美洲与太平洋地区。

这意味着,世界大部分地区的新闻采集与传播权,事实上被这三家通讯社所掌握。非西方国家的重要事件,往往并非由本地记者主导呈现,而是经由伦敦、巴黎、纽约的“中转、剪辑与解释”之后,才传递给全球受众。这种机制构建了一种“信息殖民体系”,确立了西方在全球叙事中的主导地位。

眼中世界由谁决定?

尽管今天的新闻平台形式多样,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,从聚合客户端到短视频平台,表面上内容来源多元,但在国际新闻领域,大量原始新闻素材仍然源自传统西方通讯社。

例如:

非洲尼日利亚大选的报道,其原始稿件往往来自路透社;

拉丁美洲地震的新闻信息,最先发布者通常是美联社;

中东战地的第一张现场照片,往往出自法新社驻地记者之手。

这些信息随后被全球媒体改写、加工、分发,最终进入各国受众的日常视野。看似丰富多元的国际新闻,其背后依然是高度集中的供稿链条和叙事模板。

“标签化”世界:媒体话语的隐形控制

通讯社不仅控制“报道什么”,更深层地影响着“如何报道”。

选择什么角度、使用何种术语、呈现哪种框架,本质上构成了对世界的再叙事。

这种结构性的语言选择与视角安排,在长期运行中形成稳固的“默认叙事框架”,并非显性操控,而是深植于新闻行业内部的文化假设与价值体系之中。

旧权力仍在,挑战正在崛起

随着全球媒体格局的演变,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开始建设自己的国家通讯社,试图打破西方信息源垄断的格局。

如:

中国的新华社;

卡塔尔的半岛通讯社(Al Jazeera);

俄罗斯的今日俄罗斯(RT);

这些机构在区域传播与叙事主权方面取得一定突破,但在全球分发机制、平台可见性与话语认可度方面,仍面临较大结构性制约。

在主流传播平台中:

国际数据库如 Google News、Factiva、彭博、LexisNexis 等,仍以西方通讯社为主要源头;

新闻奖项、可信度评价体系与新闻教育规范,依然深受西方价值体系主导。

而即便是在社交媒体时代,算法排序与信息推送逻辑也往往无形中延续了这种既有结构。

多元新闻生态的可能性

要突破这一长期形成的结构性信息不平等,仅有技术革新远远不够,更需要传播理念、国际协作与制度层面的调整。

构建“全球南方”新闻合作网络:发展中国家之间实现内容共享、记者互派、议题协同,推动舆论自我表述;

发展本地化AI新闻系统:以人工智能赋能本地新闻采编,提高在地信息的采集效率与表达质量;

重塑全球新闻信任机制:推动建立更加多元、公正的新闻权威认定标准,让不同地区的声音有更平等的表达权与解释权。

新闻是现实的镜子,还是结构的投影?

谁掌握第一手信息,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。

国际通讯社的发展史,不只是技术进步与传播效率的演进轨迹,更是世界秩序如何在信息层面得以建构与维系的过程。

我们所理解的“全球”,可能并不等于真实的世界。

在那些看似自然流动的信息背后,有着明确的结构逻辑、话语机制和历史惯性。

也许,当我们习惯性地点开下一条国际新闻时,可以稍作停顿,读一读角落里的那行小字:

“来源:路透社。”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