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老房子、AI与新闻未来:Cal Poly重构新闻教育创新
如果加州理工州立大学(Cal Poly)的新闻专业是一栋待售房屋,广告语大概会写成这样:
“结构扎实、历史悠久的老房子,位于文化深厚的街区,最近完成智能改造,带有扩建空间及一间可供发明的车间。”
这是新闻系主任 Brady Teufel 对Cal Poly新闻教育项目的比喻,也反映了他们对身份的认知:一所以工程、农业、建筑而非传媒闻名的理工大学中,藏着一块“文科小岛”,而他们正在这块土地上尝试重新定义新闻的”形状”。
尽管这个系只有350至400名学生,但他们走出了令许多大校都未尝试过的一步:新增“媒体创新”(Media Innovation)方向,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跨学科的新闻教育路径。
AI不是附属工具,而是内容生态的组成部分
这套转型并非纸上谈兵。Cal Poly 的教授团队与新闻组织 CalMatters 合作开发出数字工具,利用AI生成加州议会会议的可搜索全文记录,提升公共治理的透明度。这是对AI“协同式应用”的一次现实演练。
课堂上,学生不仅学习新闻写作,还学习如何识别问题、构建产品、测试用户、提出商业模型。例如:
有学生团队为“高流动率的学生编辑部”设计了source卡片系统,记录受访者的交流偏好、联系方式、个人背景等,帮助后来者高效接入采访节奏;
另一个团队开发了候选人匹配问答工具,通过对用户价值取向的提问,匹配其偏好的候选人,并提供相关背景资料链接。这一产品由新闻与计算机专业协作完成。
这些项目都来自一门名为《媒体创新与创业》的主课,课程导师 Kim Bisheff 认为:“新闻教育不仅要产出记者,还要产出能够重新设计信息生态的人。”
技术乐观主义与伦理底线之间的张力
副主任 Patrick Howe 教授坦言自己是“技术乐观主义者”,他曾与计算机教授合作开发辅助报道州议会的AI工具。但他同时强调:“AI可以总结市议会会议内容,但决定如何解读、写出什么标题、找谁做回应,始终应由记者负责。”
学生媒体 Mustang News 如今每月出版纸本杂志,承担专题与深度报道任务。其团队连续三年被评为“全美最佳学生媒体商业组织”,背后是新闻写作、产品运营与广告销售的三线并进。
Cal Poly 的新闻教育,正从“采编流程”延伸至“内容产品生命周期”的全链条。
Cal Poly带来了三种教育启发
1. 重新定义“记者”而非“重塑新闻工具”
与其说 Cal Poly 是在教学生如何用AI,不如说他们试图重新定义:未来的记者到底是什么?是在一个传统编辑部中完成采编任务的个体,还是一个能独立完成问题识别、解决路径、产品迭代的“叙事产品设计者”?
2. 用创业思维打破新闻教育职业路径单一性
他们将学生推入“真实问题场”,而非虚构训练场。这种“项目式学习”不仅拓展了技能维度,也对抗了当前新闻职业生态的萎缩焦虑——学生不必只做编辑助理或实习记者,他们可以成为内容领域的创业者、系统设计者或公信力工程师。
3. “技术乐观”不是技术盲信,而是与伦理交锋后的选择
Cal Poly 的教师们并未盲目拥抱技术。他们在强调AI工具的同时,也坚持将人类判断力保留在报道流程中。正如 Howe 所言:“记者必须是那个最后下决定的人。”这种平衡姿态,远比“用不用AI”的二元争论更具现实指导意义。
我们能够从Cal Poly学到什么?
Cal Poly 的改革带来一个重要启示:新闻教育不能继续依附于过去的组织逻辑、职业模型与课程线索,它必须与信息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共振。
他们为我们打开了几种可能路径:
在身份边缘地带生长出创新力:不是顶级新闻学院,不是传媒重镇,而是理工大学里的文科新闻系,却完成了具有结构跃迁的改革;
将“问题感”前置:在训练写作之前训练问题识别,在教技术之前植入伦理判断;
塑造面向未来而非适应现实的教育逻辑:那些“为尚不存在的职业而培养的人”,正是新闻教育真正的跃迁方向。
如果说新闻教育的未来不是一间教室,不是一门课程,而是一块可以随时间生长、可被不断重构的“智能结构”,那么 Cal Poly 正在搭建的,或许正是那第一层脚手架。
来源参考:本文基于 Editor & Publisher Magazine 记者 Bob Miller 报道整理,原文标题为 “Legacy Labs and the Leap Ahead: Cal Poly Redefines Journalism Education for the AI Era”(2024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