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BBC的AI时刻:在“回避时代”重新定义“新闻”
2025年春,BBC宣布设立“增长、创新与人工智能”(Growth, Innovation and AI)部门。这并非一次单纯的技术部署,而是一次深层次的战略转向:新闻不再只是生产内容,而是要重新塑造人与内容之间的关系。这一转向,揭示了BBC对自身使命的重新思考,也折射出一个更大的事实——在观众回避新闻的时代,公共广播如何守住其存在的理由。
个性化,不是“投其所好”而是“精准触达”
BBC新部门的核心目标,是通过人工智能实现“个性化内容分发”。然而,这并不是一个技术口号的堆砌。在BBC的设想中,个性化意味着一种新的分发逻辑:通过用户行为分析、内容偏好建模与平台生态研究,使新闻在用户真正活跃的空间中发生意义。
过去,新闻是线性广播的产物,用户“等着”接收;而今天,用户则是主动选择是否靠近新闻。而在25岁以下人群中,这种“主动选择”往往变成了“主动回避”。BBC并非简单地把AI作为算法推荐工具,而是用它来设计一次“重新相遇”的机会——在TikTok上、在竖屏视频里、在用户上下滑的片刻之间。
新闻策划的起点已从电视屏幕转向手机界面
真正的变化,并不在于是否部署AI,而在于内容策划的原点是否发生了迁移。BBC明确提出:新闻创作必须“从手机出发”。这意味着,策划不是从节目时长出发,也不是从栏目结构出发,而是从3秒的注意力曲线、画幅比例、情绪触发点等维度出发去建构故事。
AI的任务不是生成新闻,而是帮助新闻成为“平台适配的故事”。它可能参与节奏控制、情境重构、字幕优化、观众画像分析等多个环节。新闻的“意义构建”,从记者单点转向了系统级协同,这正是人工智能在新闻组织内部首次获得结构化地位的深层动因。
年轻人为何远离新闻?
BBC此次改革的一大动力,来自其内部对“新闻回避”的高度警觉。数据显示,大量年轻人已不再将新闻作为日常信息摄取的重要入口。他们并不反感信息,但对情绪疲劳、信息重复、表达僵化等新闻特性产生了抵触。
所谓“新闻回避”,并非信息失效,而是表达模式与心理接受机制的错位。BBC选择用AI去识别这种错位,并尝试构建更温和、更贴近的表达方式。比如,AI生成的内容摘要可为用户减轻理解负担,结构性推荐避免信息淹没情绪。在这套逻辑中,个性化不再是削弱公共性的技术,而是一种重建公共沟通信任的机制。
AI为谁服务?
与商业新闻机构不同,BBC强调AI的部署必须在公共价值体系下进行。这种谨慎态度背后,是对AI生成内容可靠性的深切担忧。研究表明,大型语言模型在处理政治、战争、时事等议题时,容易出现事实歪曲、中立失衡和语境错配。这种“可信度危机”如果未被妥善治理,极有可能动摇公众对公共媒体的基本信任。
因此,BBC此次将直播与日更新闻内容单列为独立部门,意图明确划出AI不得擅自进入“新闻时效性核心区”的边界。AI可以帮助分发、辅助制作,但不主导报道判断。这种机构设置的调整,不只是对权责的重新分配,更是对AI技术伦理的现实回应。
从编辑室到算法协同:结构转型
BBC这一新设AI部门,并非孤立存在。它与传统新闻采编团队并列协作,职责包括内容测试、平台趋势预测、用户体验建模等,形成一种“新闻+技术”的复合生态。这种架构,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孤例。路透社正在测试AI生成财经快讯,德国ARD尝试用AI进行多语种语音播报,纽约时报则自建模型以避免外部依赖。
但BBC的探索之所以被广泛关注,在于它处于信任与技术之间最为敏感的交界点。在AI成为内容同谋的时代,只有拥有一定公共信誉的机构,才可能构建出技术、伦理与表达三者的可持续平衡。
AI不是替代新闻,而是挽救关系
BBC此次设立AI部门,并不是一场关于终点的技术革命,而更像是在变局之中的一次“中途自省”:当观众日渐远离,平台逻辑重构,技术浪潮席卷而来,我们是否还能以一种更具弹性的方式,继续回答那个久远而根本的问题——什么是真正值得被知道的?
个性化并非向趣味低处滑落的妥协,而是对连接可能性的重新发掘:不是等待受众前来,而是让新闻以更贴近的姿态,穿越喧嚣,抵达那些真正关切公共世界的心智。在这条从被动到主动的路径上,公共媒体之所以仍值得被信任,不在于它拥抱了技术,而在于它依然坚守以人为本的表达尺度。
参考文章:
The Guardian – BBC News to create AI department to offer more personalised cont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