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真问题教育:不是“能答”,而是“敢问”
“我们要让学生研究真问题。”这句话如今在各类教育文件、教学方案乃至校长讲话中屡见不鲜。听起来理所当然,甚至毋庸置疑。可如果我们稍作停顿,会发现其中蕴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反问:“难道还有假问题吗?”
是的,确实有。
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,所谓“假问题”并不罕见。它们以各种面貌伪装成“题目”——形式上逻辑完备,却脱离真实世界;有解却无用,有结论却无意义。它们安静地存在于习题册中、论文题目中、答辩PPT中,甚至存在于被称为“课题”的宏大叙事之中。它们看似在培养研究能力,实则逃避了复杂世界的真正困境。
真正的问题,从来不是已经有答案的问题,而是那些仍处在争议、变化与行动之中的问题。一个“真问题”,意味着它来自现实生活,有人因此受益或受损;它没有现成答案,需要我们动用创造力、责任感和判断力去参与其中。它让学生意识到,知识不是演练逻辑的工具,而是介入世界的方式。
相反,假问题往往源于一种“去情境化”的教学习惯:它们从教材中抽取碎片知识,拼凑出看似“开放”的题目,却无任何现实支撑;它们将工具错当目标,比如为了练习SPSS而虚构一份无效问卷;它们把研究过程格式化,让学生在模仿“学术”时丧失了问题意识。
值得警惕的是,这并不是学生自身的问题,而是教育制度的一种深层结构性偏差。我们往往太在意方法、流程、规范,却忽略了最根本的提问能力。久而久之,“做研究”变成了一种可预测的流程,而不再是一次思维的探索、一次认知的挑战。
为什么我们必须让学生研究真问题?因为现实世界从不提供标准答案。气候危机、算法偏见、老龄社会、平台经济的不平衡……这些困境没有确定的解法,却无比真实地影响着每一个人。而学生终将面对的,不是考试,而是这样的世界。只有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,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如何把知识“用起来”。
更重要的是,真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价值感。在那些需要介入、需要判断的问题面前,学生不再是“答题者”,而是“参与者”。他们开始意识到,知识并不是要去证明某个旧结论,而是去参与构建一个更可行、更负责任的未来。
当然,我们也要警惕“真问题”沦为新的教育口号。如果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,课程结构没有重构,学生依然被动接受题目和任务,那么所谓“真问题导向”就可能变成又一个流行词的包装。
教育者真正的责任,是为真问题腾出空间。这不仅意味着减少无效的作业和重复训练,更意味着鼓励学生质疑、鼓励他们带着自己对世界的困惑进入课堂,甚至鼓励他们承认“不知道”。一个真正有意义的课程,不一定要让学生得出明确答案,但必须让他们学会如何提出真正的问题。
最终,我们不是在培养“能答”的学生,而是在培养“敢问”的人。
我们这个时代不缺知识,不缺工具,也不缺教法。我们真正匮乏的,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,是面对复杂世界不退缩的勇气。而这一切,必须从教育开始,从每一个学生对“真问题”的凝视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