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近现场的眼睛:35毫米定焦镜头与新闻摄影

新闻摄影的实践中,35毫米定焦镜头几乎被视为一种经典的存在。它的视角既接近人眼的自然观察,又略微开阔,使得摄影师能够在同一画面中同时呈现人物与环境。这种焦段的“平衡感”是新闻摄影所需要的,它既避免了长焦镜头的疏离感,又不会像超广角那样造成过度夸张或畸变。新闻摄影的使命在于讲述真实而完整的故事,而35毫米镜头恰好为这一叙事提供了合适的工具。

运用35毫米定焦镜头的第一步,是学会靠近。由于镜头不能变焦,摄影师需要用身体的移动来调整画面构图,这不仅改变了拍摄方式,也塑造了一种更积极的新闻态度。与其说摄影师在远处旁观,不如说他们真正走进了事件之中,进入到人物的对话、冲突和情绪里。这种靠近带来的临场感和参与感,是许多经典新闻照片的共同特征。亨利·卡蒂埃-布列松的作品正是如此,他凭借35毫米定焦镜头,在街头和现场抓住了那些“决定性瞬间”。

在构图上,35毫米镜头提供了极好的叙事空间。摄影师可以通过前景、主体和背景的层次关系,将事件的氛围与细节统一在一张画面中。例如,在新闻发布会或公共活动的现场,前景可能是话筒或记录用的笔记本,主体是正在发言的人物,背景则是会场布置或观众的反应。这种多层次的叙事方式,使观者不仅看到事件的焦点人物,还能理解其所处的环境和氛围。相比单纯的特写,这样的画面往往更能传达新闻的完整性与真实感。

在操作层面,35毫米定焦镜头的大光圈带来了更多可能性。在弱光环境下,它允许摄影师保持较高的快门速度,从而定格人物的瞬间动作,不必过度依赖闪光灯。例如在夜间的突发事件中,大光圈可以保证画面清晰,同时捕捉到真实的光影氛围,不至于破坏现场感。与此同时,大光圈也可以创造适度的景深效果,在突出主体的同时,保留背景的必要信息,避免新闻摄影变成单纯的艺术化虚化。

然而,运用35毫米镜头进行新闻摄影也需要注意其局限。它要求摄影师不断移动,快速调整站位,这对体力和反应速度都是挑战。在拍摄敏感场景时,过于靠近也可能引发被摄者的不适,摄影师需要在尊重与记录之间找到平衡。此外,新闻摄影的核心是叙事和真实性,因此即便镜头提供了虚化和光影的表现力,也不能为了美学效果而牺牲信息的完整性。

例如 Dorothea Lange 在大萧条时期拍摄的《Migrant Mother》(流民母亲,1936)。虽然这张照片也有人说是用 50mm,但从画面特征和当时常用器材来看,35mm 也非常接近它所表现出的效果:既突出母亲与孩子的表情细节,又保留了贫困环境的线索,让观者不仅“看见一个人”,还“理解一个处境”。

从教学与训练的角度来看,35毫米定焦镜头也是新闻摄影课堂上的理想工具。它能迫使学生放弃对器材的依赖,专注于场景的观察和新闻瞬间的捕捉。在校园采访或街头练习中,学生往往会发现,固定焦段反而帮助他们更快地进入拍摄状态,学会用身体和眼睛来“取景”。这种训练不仅提升了技术能力,更培养了新闻摄影师应有的敏感与勇气。

因此,35毫米定焦镜头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光学性能,而在于它背后所蕴含的新闻理念。它要求摄影师亲临现场、直面人物、敏锐捕捉,同时保持画面的真实性与叙事性。对于新闻摄影而言,这是一种操作指南,也是一种职业态度:用最自然的视角,讲述最真实的新闻。

 

You may also lik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