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非新闻中讲新闻:年轻人在回避什么?
“新闻不是被遗忘了,而是被绕开了。”——这句警示性的判断,正在变得越来越真实。
2025年5月,《卫报》刊登了一篇颇具争议的报道:《英国顶级广播机构承认“回避新闻”以吸引年轻观众》(UK’s top broadcasters admit to ‘avoiding news’ to reach younger audiences)。这篇文章将一个长期潜藏的行业现实摆上台面:面对年轻人对新闻的“主动回避”,BBC、ITV、Channel 4 等公共媒体选择以“回避新闻”的方式讲述新闻。
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妥协。
今天的年轻人,是在回避新闻,还是回避“作为新闻的旧格式”?
BBC首席国际记者莉丝·杜塞特(Lyse Doucet)或许是英国最杰出的战地记者,在世界上艰苦地区播报,解读棘手、复杂的冲突。然而,就像许多其他人一样,当新闻议题如此艰难时,就连莉丝·杜塞特也表示,她发现自己很想放弃报道。
“我只想说,尽管我在麦克风的一边,你在另一边,但我也一直在远离新闻,听Radio 3而不是Radio 4,因为新闻很难。”
“我们都觉得:‘哦,这太令人沮丧了。太令人沮丧了。’”
人们担心,战争,以及特朗普政府层出不穷的新闻报道,将加剧“新闻回避”现象。这种现象似乎是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新闻的关注度下降,以及当前议题紧张程度所致。BBC新闻部负责人黛博拉·特内斯最近对员工进行重组,部分原因是需要应对“日益增长的新闻回避趋势”。
新闻回避
新闻回避(News Avoidance)”是指个体有意识或下意识减少接触新闻、甚至完全回避新闻内容的行为。这一现象在数字媒体时代,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普及之后日益普遍,成为全球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。
学术研究中,通常将“新闻回避”分为以下几类:
1. 有意回避(Intentional Avoidance)
个体明确选择不看新闻,可能是因为感到焦虑、厌倦或不信任。例如:
“每天都是战争、灾难、政治争吵,看了心烦,我就不看了。”
2. 无意回避(Unintentional Avoidance)
个体并非刻意不看新闻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其他内容“占据”注意力,导致新闻被边缘化。例如:
每天刷短视频、看娱乐内容、用社交平台,但从不点击新闻类内容。
3. 选择性回避(Selective Avoidance)
只避开某些类型的新闻(如政治、国际冲突等),但关注其他轻松或生活化的内容。
为何人们回避新闻?
研究发现,新闻回避不是对信息的冷漠,主要是对新闻形式和内容的不满,常见原因包括:
原因 | 说明 |
---|---|
情绪负担 | 新闻常聚焦负面事件(战争、灾难、冲突),令人焦虑或沮丧 |
信息过载 | 信息量过大,用户无力消化或判断真伪 |
缺乏关联 | 新闻内容与自身生活距离遥远,缺乏现实感或参与感 |
不信任媒体 | 认为新闻有偏见、被操控、立场不公 |
时间与注意力稀缺 | 在社交娱乐内容面前,新闻显得枯燥或不吸引人 |
年轻人最易“回避新闻”。根据路透新闻研究所(Reuters Institute)近几年报告显示,在西方国家18–24岁人群中,有 超过1/3的人会“主动避开新闻”。
这一比例在欧美国家普遍升高,在发展中国家亦有上升趋势。女性、低收入群体、非高学历人群中,新闻回避比例也相对较高。
广播机构的“回避”:退让还是策略?
BBC 在听证会上表示,他们在 TikTok、Instagram 等平台上传播的内容,很少是“严肃新闻”,更多是文化类、轻松类、娱乐类内容。Channel 4 的代表进一步强调:
“我们很多内容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新闻,但它确实触及重要议题。”
也就是说,他们正在“去新闻化”地讲述新闻本身,在非新闻的外壳中传达新闻的核心价值。
这并非回避,而是一种适配,一种对“媒介逻辑”变化的主动调整。
非新闻的崛起:新闻的变形术
我们或许正在进入一个“非新闻时代的新闻叙事”,以下三种现象尤为典型:
1. 故事化替代报道化
年轻人更愿意通过“一个人”的视角去理解“一个国家”的问题。微纪录片、播客访谈、vlog形式取代“报道+分析”的传统结构。
2. 情绪驱动替代事实堆叠
短视频平台上的“反应”、“共情”比“讲清楚”更重要。一个愤怒的表情、一个沉默的镜头,可能比一段数据更具感染力。
3. 议题碎片化与认知图谱化共存
虽然年轻人不再接受“整套新闻节目”,但他们通过算法构建“议题地图”:关注气候变化,就订阅环保博主;关心巴以冲突,就跟踪地缘政治类内容。这是一种“自主建构”的新闻认知模式。
西方公共媒体的身份困境
作为承担公共使命的媒体机构,BBC 等并不能像商业媒体那样完全转向流量逻辑。他们必须在“吸引受众”与“坚持责任”之间寻找平衡。
议员在听证会上质问:
“你们是新闻机构,为什么要回避新闻?”
BBC 编辑的回答值得玩味:
“我们不把 TikTok 当成新闻平台用,我们只是想建立连接。”
连接,这个词背后隐藏的是对“受众构成的碎裂”与“平台语境的差异”的理解。
未来的新闻:模糊的边界,更强的韧性
我们正在见证新闻“从中心走向边缘”的变化。新闻不再是由广播间播出、由编辑定调、由受众收听的垂直结构,而是一种穿插在社交、文化、日常对话中的流动结构。
这对新闻教育、新闻伦理与新闻实践提出新的挑战:
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“新闻”?
记者是否要成为“内容创作者”?
新闻媒体是否应该在社交媒体、短视频平台上“演绎事实”?
结语:
我们不能只关心新闻“说了什么”,更应关注新闻“是如何被说的”。
新闻回避不等于不关心社会,而是传统新闻形式、节奏、视角不再适应新一代用户的认知节奏和情绪需求。
所以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不是“年轻人不看新闻”,而是“我们还在用什么方式讲述世界”。
年轻人并不冷漠。他们在关心世界,只是他们不愿通过被动的方式被信息“喂食”。如果新闻不再以新闻的形式存在,那么我们更应关注的是:
新闻的“形”可以变,但新闻的“义”不可失。
今日的新闻,正悄然躲进表情包、短视频、对话体、甚至 meme 中。它不再居高临下地告知世界,而是化作普通人生活里的隐形叙事。也许,这正是新闻延续下去的可选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