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建刚 博士
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(2006.7-至今)、新闻系主任,新闻学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导师(2009.9-至今)。
山东大学工学学士、北京广播学院文学学士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、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博士。曾任新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(2003.4-2019.12)、网络与多媒体教研室主任(2003.1-2004.12),新媒体与媒介融合教研室主任(2012.9-2018.12)。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广播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;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第五届委员;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新兴技术未来分析与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;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广播节目样态特约研究员;《国家大剧院》杂志数字文化特邀评论员;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。
研究领域:
数字新闻、人工智能、广播电视与新媒体、听觉文化、媒体美学。
主讲课程:
本 科:数字新闻实务、音视频制作、广播节目制作、音频GPT生成与分析
研究生:影像制作与媒体美学、听觉文化研究、网络新闻与新媒体。
研究项目:
- 主持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课题“5G时代播客数字生态与听觉文化新浪潮研究”(AMRC2020-2),结项。
- 主持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2019年重点项目“网络强国战略视野下5G+AI全媒体传播创新研究”(2020ZGLH008),结项。
- 主持“腾讯政务企鹅号新媒体研究报告”,2018年腾讯政务中心委托项目,结项。
- 主持“传播技术与广播创新研究”(CUC09A35),2009年校级科研项目,结项。
- 参与“高新技术与广播传播方式变革”,200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专项研究项目(排名第三),出版专著。
- 2002.10-2004.12,北京广播学院“211工程”科研项目(人文社科)子项目“现代传播新技术与广播发展研究”课题组成员。
论文:
- 数字社会媒体治理的系统重塑与价值诠释,李建刚,《现代传播》(CSSCI来源期刊),2022年1期,P37-42.
- 无所不在的数字转型——2021年音频产业趋势与变革,李建刚,《视听界》,2021年2期,P5-P10.
- 多样化音频传播:新时代广播数字化的范式转移,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》,2021年3期,P33-P37.
- 5G时代的音频业:场景延展与融合创新,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》,2020年2期,P33-37. 《新闻文摘》论点摘编,2020年11期,P169.
- 媒体融合背景下政务传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,李建刚、周佳晨,《新闻传播学前沿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20年,P237-250.
- 从虚拟现实到空间建构 ——谈视觉新闻的沉浸式创新,李建刚,《法制新闻传播》,2020年1期,P39-41.
- 5G+4K+AI:全媒体传播格局下主流媒体创新之路,李建刚,《法制新闻传播》2019年第四辑,2019年8月,P67-69.
- 古典音乐广播内容与技术创新发展研究,李建刚,《现代传播》,2018年12期;
- 论交通广播智能化发展的创新与策略,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》,2018年7期;
- 数字媒体的进化与改造,李建刚,《法治新闻传播》,2016年4期.
- 从海阳现场秀看电台脱口秀节目的培育与品格,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》2015年8期.
- 社交媒体中的播客新浪潮,李建刚,《数字营销》2015年6期.
- 面向未来:新闻产品、传统新闻业与新闻服务,李建刚,《网络传播》2015年3期
- 解释性新闻网站VOX.COM的内容模式分析,李建刚,陈斯,《现代传播》,2014年11期.
- 自媒体的正能量,李建刚,《互联网经济》,2014年9期.
- 媒体融合:解构与建构,李建刚,《网络传播》,2014年5期.
- 数字新闻网站VOX.COM如何帮助读者理解新闻,李建刚,《网络传播》,2014年7期.
- 从淘璞网的实践看传媒教育移动学习的未来,李建刚,《新闻传播学前沿2013》.
-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对社区电台进行口述史的观察与研究,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》2013年10期.
- 社交媒体的监管与发展,李建刚,《新闻传播学前沿2012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.
- 社会化阅读的认识路径,李建刚,《网络传播》,2013年5期.
- Youtube 如何为创作者设计可盈利的生态链,李建刚,《数码影像时代》,2013年4期.
- Facebook陷入移动终端困局,李建刚,《网络传播》,2012年11期.
- 技术系统的社会意义,李建刚,《新闻传播学前沿2006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.
- 《赫芬顿邮报》模式能否复制,李建刚,《网络传播》,2012年5期.
- 2011我国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(LBS)分析,李建刚,沈凤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2年7月,P330-339.
- 论杂志型广播节目的构成与形态,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》,2012年3期.
- 社交媒体——我们面对的究竟是什么,李建刚,沈凤,《网络传播》,2012年1期.
- 实时图形系统如何影响电视节目的发展,李建刚,《现代电视技术》,2011年9期.
- iPad引发的新闻变革,李建刚,《网络传播》, 2011年9期.
- 论新时期电台节目类型的规范与创新,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,2011年7期.
- 网络版权—技术催生制度创新,李建刚,《网络传播》,2011年6期.
- 高清技术对于国内传媒院校实践教学的影响,李建刚,《新闻传播学前沿2010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.
- 从用户界面出发建立信息传播的新观念,李建刚,《现代传播》,2011年5期.
- 教师业界实践,PD198凸显价值,李建刚,《影像时代》,2010年8期.
- 64位操作系统助力视频制作,李建刚,《影像时代》,2010年7期.
- 现代化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介的角色发展,李建刚,《现代传播》,2010年5期.
- 高清教学实践、运筹帷幄之举,李建刚,《影像时代》,2009年8期.
- 交互式传播中用户界面的构建,李建刚,《新闻传播学前沿07-08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.
- 培养具有真正能力的艺术人才,李建刚,《DV时代》,2008年11期.
- 论我国网络视频管理新规的社会影响,李建刚,《河南社会科学》,2008年3期.
- 非遮罩图像合成的典型应用,李建刚,《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》,2007年9期.
- 技术系统的社会意义,李建刚,《新闻传播学前沿2006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06年9月.
- 传播终端的博弈之道,李建刚,《新闻传播学前沿2005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,2006年4月.
- 播客——网络时代的广播新力量,李建刚,《传媒》,2005年11期,P38-39.
- 瞄准时代前沿,重塑媒体形象——2005年度中国交通广播节目展评(路况综合特别广告台歌类)综述,李建刚,《最值得倾听的声音》,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.
- 广播数字化现在进行时,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,2005年1期.
- 社会转型期中国(内地)广播的发展空间,李建刚,《新闻传播学前沿》,2004年9月.
- 资讯社会中的交通广播——大陆交通广播发展透视,李建刚,《传媒透视》(RTHK),2004年1期,P8-10.
- 从“易路通”网站分析专业化广播媒体网络传播系统的建构,潘力、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,2003年9期,P20-21.
- 嬗变与整合—从交通广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看现代广播变革,潘力、李建刚、于忠广,《中国广播》,2002年4期,P35-36.
- 传统新闻教育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潘力、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,2000年3期,P26-27.
- 现代广播的生存形态与走势,潘力、李建刚,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,1999年1期,P32-41.
社会服务:
- 2005-2010,曾在SONY、Panasonic 国内重要的数码影像行业会议上发表专题演讲;
- 2012-2018,曾为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、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、国家大剧院等提供专业培训及咨询;
- 2018-2021,曾为多个高校融媒体中心建设提供咨询;
- 2015-2020,曾为国内数十所知名院校,多家省级图书馆、文化馆、群艺馆,多个干部学院,多个省级电视台电台,金融教育机构等提供专业培训及咨询;
- 2016,诺基亚虚拟现实摄影机OZO BIRTV案例制作⼈;
- 2017,中国教育电视台⼤型少⼉语⾔节⽬《⼩⼩演说家》特邀嘉宾;
- 2003-2005,曾担任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数字艺术系、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系、北京联合大学外请授课教师;
- 2000-2001,创建北京广播学院Adobe中国数字视频培训中心;
- 1999-2001,曾担任北京电台《绿色新干线》、《伊人在线》、《TAXI双语五分钟》制作人。
- 1998-2000,作为主创参与全国交通广播网络信息平台“易路通”设计与架构;
- 1998-2003,担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交通宣传委员会秘书处主任。
获奖情况:
- 2020-2021学年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班主任(2018数据新闻本科班);
- 2019-2020学年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班主任(2018数据新闻本科班);
- 2012-2013学年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班主任(2011传播学本科班);
- 2002-2003学年中央三台优秀班主任(2000新闻学本科班);
- 2020年9月,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编辑创新大赛“优秀指导教师”;
- 2018年3月,主创纪录片《李天德》获索尼超级视频大赛TOP10精英作品奖第二名;
- 2002年2月,《网络新闻实务》(参与编写教材部分章节,排名第三)评为北京广播学院颁发重点教材二等奖,2002年6月广电总局科研成果评奖(著作类)三等奖;
- 2000年3月,论文“传统新闻教育面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”(排名第二)刊于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,获北京广播学院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;
- 1999年7月,论文“现代广播的生存形态与走势”(排名第二)刊于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》1999年1期,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;
- 2020年12月,论文“媒介逻辑视角下人民广播事业作为本土化政治实践的特征与效应”荣获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念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80周年大型征文活动三等奖.
文化评论:
自2015年开始为《国家大剧院》杂志撰写评论40余篇.
媒体报道:
曾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、中国教育电视台、光明⽇报、天极网等媒体采访,对新型信息环境下如何理解新技术、新媒体与新应⽤发表看法与⻅解。